...............................................................
1.代签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用人单位或他人代替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代签劳动合同经劳动者本人同意,或者劳动者以实际行为表明接受所代签劳动合同内容,如果劳动合同并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当事人主张劳动合同无效的,不应予以支持。
2.补签与倒签
用人单位在法定期限内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在劳动者提供劳动一段时间后又与劳动者补签了合同,而且合同的期限也往往会将前段未签合同的期间予以覆盖,即构成所谓的“倒签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事后签订劳动合同,把合同期限往前移,但签订日期为补签合同的时间,则构成“补签劳动合同”。“补签劳动合同”与“倒签劳动合同”主要区别在于签订合同的落款日期是否与实际签订日期一致:“倒签劳动合同”的签订日期是劳动关系建立之初的时间,补签劳动合同的时间是签订的当前日期。从签订劳动合同的程序上来讲,无论补签还是倒签劳动合同,都是劳动关系双方在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协商达成一致,签订的书面劳动合同是双方合意的体现和对未来预期的承诺一般不会给双方当事人造成损害,但却与《劳动合同法》要求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及时签订劳动合同的立法本意不符,不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
关于补签或者倒签劳动合同应否向劳动者支付二倍工资问题,我们认为,二者应适用不同的法律后果:“补签劳动合同”,能证明签订劳动合同的真正日期,有利于劳动者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如果倒签行为是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共识,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民法关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就是有效的,“补签劳动合同”不应付双倍工资;而“倒签劳动合同”与《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本意相悖,不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是用人单位为规避二倍工资的借口,“倒签劳动合同”应付二倍工资。
3.二倍工资基数
对于二倍工资计算基数也应当注意。劳动关系双方对月工资有约定的,双倍工资的计算基数应按照双方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月工资来确定。双方对月工资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应按《劳动合同法》第18条规定来确定正常工作时间的月工资,并以确定的工资数额作为双倍工资的计算基数。如按《劳动合同法》第18条规定仍无法确定正常工作时间工资数额的,可按劳动者实际获得的月收入扣除加班工资、非常规性奖金、福利性、风险性等项目后的正常工作时间月工资确定。如月工资未明确各构成项目的,由用人单位对工资构成项目进行举证,用人单位不能举证或证据不足的,双倍工资的计算基数按照劳动者实际获得的月收入确定。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劳动者月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4.二倍工资时效
在用人单位未经劳动者授权而代签劳动合同时,可以视为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承担支付二倍工资的责任。由于该“二倍工资”不同于普通劳动报酬,具有特殊性,劳动者应当注意其主张时效的把握。就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性质而言,因为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中的一倍不是基于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而是基于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故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中的一倍在法律性质上属于惩罚性赔偿金,仅是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基数是工资标准。用人单位依法应当额外支付的“工资”一倍并非劳动报酬性质。鉴于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不属于劳动报酬,则劳动者主张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中的一倍就不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第4款关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仲裁时效特别规定。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的责任可视为同一合同项下约定的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的定期给付之债,仲裁时效期间从最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算。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与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的,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中的一倍工资的仲裁时效自终止劳动关系之日起算。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代签劳动合同的纠纷及其处理》,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民事审判前沿》第1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291~294页。
推荐课程:
中国行为法学会培训合作中心
《民法典》背景下清收保全151个问题、对策及案例解析高级研修班
(一)借款合同7个风险及对策
1、借款合同无效,贷款面临的风险
案例1:违规展期,展期借款合同无效,保证人对展期贷款免责
案例2:签字、盖章理解不到位,新的还款协议无效
2、避免格式合同条款:被认定无效,风险及对策
案例3:借款合同格式条款无效,借款人不需要偿还银行贷款(二)房屋抵押40个法律风险及对策
1、抵押无效或影响处置10种情形,风险及对策
案例4:法院判决第三人房屋抵押无效
案例5:抵押没有隐性共有人书面同意
案例6:银行未审慎调查,抵押物已经出售,抵押无效
案例7:面上出租,实际已出售,抵押无效
案例8:最高额抵押担保期间内“借新还旧”抵押是否有效
案例9:附属设施没抵押,影响抵押物变现能力和变现价值 案例10:公用设施没约定,影响抵押物处置
案例11:贷时抵押物评估价高:影响贷款安全和依法处置
案例12:法院委托评估价高,流拍银行不同意抵债,法院抵押物裁定普通债权人,银行抵押物丢失
案例13:两次都流拍,银行是否可申请重新启动评估拍卖程序
2、抵押和保证双保险,不一定保险及对策
案例14:最高院判决未成年房屋抵押有效
案例15:通过执行未成年名下财产收回不良贷款780万元
3、抵押财产可以转让,清收法律风险及对策
案例16:银行同意出售抵押物,可否行使抵押权?
案例17:抵押财产清单填写问题,减少担保范围
案例18:房产抵押已登记 ,土地另抵押他,虽登记也无优先权
案例19:抵押房屋登记,被认定违法,法院判决保留登记效力
案例20:拍卖刑事追赃房产,抵押给银行的房屋能否优先受偿?
案例21:非法集资款购买房屋抵押,银行有无优先受偿权
案例22:已付购房款的买房人权利:能否对抗银行抵押权
案例23:建筑工程价款的违约金和利息:是否优先抵押权受偿?
案例24:依法清收不良贷款,解决质押物被其他法院查封
4、抵押登记担保范围与抵押合同约定不一致怎么办
案例25:登记担保范围与抵押合同约定不一致判例
(三)土地抵押9个法律风险及对策
1、抵押的土地设置地役权:影响清收及对策
案例26:土地证违法被撤销,不影响成立在后抵押权成立
2、依法处置抵押的土地:新增建筑物有无优先受偿权(四)在建工程抵押4个法律风险及对策
(五)动产抵押7个法律风险及对策
1、动产抵押面临失去抵押权的风险及对策
案例27:没对质押物控制,最高院判决质押无效
案例28:质押物被企业私售,判决监管公司承担三分之一
案例29:因费监管退出监管,银行对质押煤炭没有优先受偿权
2、为担保价款或租金的实现订立担保合同优先权
(六)质押12个法律风险及对策
1、质押保证金利息:是否属于质押物范畴及对策
案例30:法院裁定保证金不合法,予以扣划
案例31:最高院裁定银承保证金合法有效,应解冻
案例32:银行对应收账款保理,有没有优先受偿权
案例33:最高院2019民终1023号
2、应收账款保理、质押同时存在,谁优先受偿
案例34:大型医院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为什么形成不良(七)保证担保28个法律和操作风险及对策
1、担保范围不能大于借款人应承担还款责任
案例35:最高法院对借新还旧贷款保证合同效力认定
案例36:保证人以非备案公章为由,主张担保无效
案例37:事业单位法人单位出具承诺函的法律效力
案例38:保证人在空白合同签字,是否承担保证责任
案例39:最高院2020民申3893号
案例40:最高额保证担保的“最高额”如何认定?
2、10种情形,保证人不承担或承担部分责任
(八)其他23个法律和操作风险及对策
1、七个方面规避超诉讼时效
案例41:债务人在未下落不明情况下登报催收债权不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案例42:法院判决后, 庭外和解未全部还款,超申请执行期限,怎么办
案例43:购买无预售证房屋,是否可对抗查封效力
案例44:最高院2020民终15号
案例45:法院裁定房屋给银行抵债未过户,企业又抵押怎么办
案例46:法院裁定以物抵债未更名,又被其他法院查封怎么办
案例47:法院调解以物抵债未更名,其他法院查封是否有效?
案例48:经过公证授信有保证人是否可直接申请执行
案例49:约定送达地址即便诉讼文书被退回,仍然视为送达
案例50:行使代位权收回不良贷款615万元
案例51:银行及时行使撤销权收回不良433万元
案例52:公告通知债务人,债权转让有效
案例53:让与担保法院判决案例
2、运用代位权:扩大清收保全战果
(九)善意文明执行应注意的17个问题及对策
1、合理选择执行财产
案例54:抵押物流拍拒绝抵债,可否申请执行其他财产?
案例55:北京法院换封资产
案例56:查封资产超标的,分割后重新查封
2、适当增加:财产变卖程序
(十)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五种模式及十个对策
案例57:银行依法撤销无偿转让商标权,防止逃废债